《改變之書》—內在的結束,才是真正的轉變
敦南誠品熄燈後第一次去信義誠品,竟有些近鄉情:畢竟跟著敦南誠品一起長大,會不會幻滅啊?
結論是:書架變多了,不太習慣;部分書區也有調整,包括神秘學書區。
其實在敦南誠品時期,我就對這類書的陳列感到不解;它們被拆成兩類:中國密術與塔羅放在走道末端的興趣書區,宗教、靈療等放在心理書區。
在信義誠品依然如此。
但這些都是神秘學的延伸閱讀領域啊啊啊啊!!!信義誠品店長你聽到了嗎!!!(搖肩膀)
儘管如此,我還是用六月會員77折優惠,買了一本泛心靈成長類《轉變之書》(Transitions)。
作者布瑞奇出身文學,後來將「轉變心理學」導入企業,被華爾街日報列為全美十大企業成長導師。(我做管理時竟沒發現這本!)
本書最早成書於1980年代,曾獲選為「史上最重要的50部勵志經典」。2004年,作者曾大幅改寫內容;而2020年6月出版的「40週年紀念版」,是作者過世後,他的妻子兼事業夥伴重新編審並加上新篇章後的版本。
本書內容圍繞著「改變」與「轉變」 — — 兩者有什麼不同?
我們換工作、換情人、換居住地;如果心態沒換,那就只是「改變」,只是換了地方/對象犯同樣的錯罷了。
每一個轉變都會歷經三階段:結束、過渡與開始。
結束,代表某種「死亡」,可能是親友死亡、結束關係、進入人生新階段。在部落時代,許多成年儀式都是將年輕人放逐到曠野、隔離小屋,或扮鬼怪恫嚇,逼迫他們脫離舊狀態。
希臘羅馬神話也不斷重複這種情節,比如伊底帕斯、賽姬與邱比特;即便他們不情願,多事的眾神也會製造事端逼他們變。
岔題一下,本書舉了不少希臘羅馬神話為例。小時候覺得奧林帕斯山的眾神真是群任性的瘋子,現在覺得他們平易近人好療癒;以前覺得賽姬是鬧事鬼,現在覺得她真是勇於違逆惡婆婆與怪僻老公的奇女子啊!(對了,賽姬的英文就是Psyche)
書中提醒讀者想想自己的「結束」模式:是被迫結束,還是主動結束?
這也是「改變」與「轉變」的差異:改變,是邁向新目標;轉變,往往是你主動或被迫捨棄不適合現階段狀態的東西 — — 然後,你會突然出現一個念頭:「該離開這個工作/關係了。」
也就是說,內在的結束,才是真正的轉變。
但從轉變到開始,還要歷經過渡。這個狀態像佛家稱投胎前的「中陰」,又像英文的「limbo」。
在過渡階段,可能經常覺得混亂、需要疏離,甚至覺得「不事生產」;因為,過去那些曾讓你成為「自己」的行為都失去了意義。
你覺得無助,好像只能等著上帝/神來告訴你該做什麼;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瘋了,還是開竅了?
作者認為,過去發生的一切,預示著未來;即便跌了一跤,也要搞清楚為什麼跌這一跤再爬起來。
但人們常常被「什麼都不做」的罪惡感逼著,總覺得要趕快「好起來」或「恢復正常」。其實,在那段看似什麼都沒做的獨處期間,你的內在一直在更新,就像有些花兒得熬過寒冬才能綻放一樣 — — 所以,別再被「效率」「成果」那些字眼綁架了!
全書唯一提到神秘學的部分(P188),是某位男性離婚後,開始會在夢中「看見自己」;這個分享使許多同學承認,有與異次元接觸的經驗。
作者發現,對多數人而言,「舊世界及就自我形象的崩毀,意外地會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覺知能力。」
我的經驗也跟這本書非常呼應。回望過去兩年,始於一個很巨大的「結束」,接著進入為期一年左右的過渡,走過書中描述的過渡狀態,常常無力地質問自己「你到底在幹麻?」直到去芬蘭出差、搬家、結束幾段關係,才覺得清爽了起來。
直到最近又覺得,恩,something is calling me.
這究竟是過渡,還是開始?或許也不重要,因為轉變會一直來一直來;重要的是,歷經重大轉變後,人生已完全不同了。